“五史”教育精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毛春英
(柳州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0)
摘 要:挖掘“五史”教育资源,将其精准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凝聚民族复兴磅礴伟力的时代之要,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现实之需,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从精准施策、精准落地、精准推进的主要路径,协同育人和知信行角度,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调,打造“课堂—实践—网络”有效课堂,增强高校思政课的资政育人效果。
关键词:“五史”教育;精准融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78(2024)06-0010-04 OI:10.3969/j.issn.1674-5078.2024.06.003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五史”的概念应时而生。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任务,而丰富鲜活的历史资源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因此迫切需要将“五史”教育精准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 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2]将“五史”教育贯彻到思政教育全过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 点的“五史”教育,是推动思政课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增量,也是引导学生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武器,承载着引导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政治自觉的育人使命。
一、“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营养剂。“五史”丰富的内容蕴含着重要的铸魂育人价值,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高度契合,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素材和滋养。将“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凝聚民族复兴磅礴伟力的时代之要,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现实之需,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在高校思政课中加强“五史”教育重要且紧迫。
(一)将“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凝聚民族复兴磅礴伟力的时代之要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五史”中蕴含着中国 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辉煌成就的制胜密码,也蕴藏着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将“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中,汲取新征程前进的力量,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五史”教育以有效的话语供给和坚实的历史依据,增加其对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厚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达成增强思政课的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效果。丰富的“五史”教育资源充满着理论的光辉与实践的光芒,是对新时代青年政治引领的鲜活的历史素材;以“五史”教育为教学资源培育学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之要,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以“五史”教育为引领,挖掘“五史”教育资源,将其精准融入高校思政课,更好地展现高校思政课的独特魅力,通过增加历史厚度、提升理论深度、增强现实感召力,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 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五史”教育的落脚点主要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选择、奋斗历程、伟大贡献与艰辛探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坚定“四个自信”。将“五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过程中,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实践。在“五史”教育学习中,不断叩问“为何出发”的初心使命,从而在“五史”这一座充满理想信念光辉的宝库中,以史铸魂,凝聚民族复兴磅礴伟力。
(二)将“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提升教 学质量的现实之需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知史明智、知史明理、知史爱国、知史担当,以“五史”教育为引领,把握“五史”教育中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其资政育人功能。“五史”教育区别于其他一般性的历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具有突出的铸魂育人价值,通过有史有料、有声有色、有根有魂的历史资源不仅可以丰富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同时也可助力培养新时代爱国主义人才。将“五史”教育贯彻思政教育全过程,是培养一代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不仅为高校思 政课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丰富了其教学内容,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尤为关键。 具体来看:一方面,“五史”教育为高校思政课 指明了发展方向。“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继往开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3]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要把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切实抓紧抓实抓好抓牢。“五史”资源也正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强有力思想武器。显然,将“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学生对 历史发展主题、主流和主线的清醒认知,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增强辨别历史是非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入侵。同时,通过“五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达成育人实效。另一方面,“五史”是贯穿于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又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内 容高度耦合。因此,加强“五史”教育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具有全局性意义。“五史”教育融入 高校思政课可以拓宽和充实教学内容,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提升课程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五史”教育在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上不可或缺。
(三)将“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育人使命,而“五史”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政治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为此,高校思政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将“五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之中,有利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一方面,“五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百年党史、70余年 新中国史、40余年改革开放史、500多年的社会主 义发展史和500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智慧和力量,“五史”强调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 共产党的认同感,坚定不移跟党走。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主题、主流、主线的高度清醒,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历史观,自觉抵 制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4]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为素材,可以破解思政枯燥晦涩的理论问题,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活力,增强其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五史”教育精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究
“五史”教育的提出对于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实践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五史”教育思想中汲取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智慧和力量,并不断推进“五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将“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时,要注重在“精准融入”上下功夫,做到求真务实、守正创新。
(一)因事而化,精准施策: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调
在思政课教学中做到“因事而化”就是要讲好“五史”以史论政,阐释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诠释清楚中华民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非凡意义与广阔前景。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是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 讲好新时代的故事。[5]对标课程要点,转化历史资源,让学生通过历史故事“消化”理论内容,认识事物本来面目,“强化”其情感和价值认同,将马克思 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思政教师要认真挖掘和破解“五史”教育中所蕴含的思政价值意蕴,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调,将其呈现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阐释清楚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唯一正确性。在甄选案例上,教师要注重其典型性、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要注重提炼“五史”案例的思政元素,做到精准对标。
(二)因时而进,精准落地: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
教师要坚持实事求是地挖掘“五史”案例,并且做到彼此兼顾、相互联系、有重有轻、精准融入。把握历史时间轴、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牢牢抓住主题主线,做到因时而进,捕捉教育时机,因时制宜、应时而动、顺时而进。精准思政是以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为前提,在把握时代性的基础上,聚焦时代中的人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实现对人和对事的精准化应对。[6]将“五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精准对接、高效融入、守正创新、精准落地,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历史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揭示伟大飞跃的核心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与使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 从“救中国”到“发展中国”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教师用生动的历史事实、历史故事、历史成就,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得出历史结论。教师只有深挖“五史”教育资源才能使党的创新理论鲜活起来,更易破解 “理论远”“理论难”的问题;青年学生只有深刻把 握和认清历史,才能勇担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自 觉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以“概论”课为例,紧紧围绕“复兴”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主线,以历史为线索讲好中国故事,可以结合案例“李大钊与北大红楼”讲好“复兴+探路”的中国故事,讲清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革命先驱为寻找“路在何方”的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和牺牲;可以结合“中国70年航天发展史”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现代化双重变奏的“复兴+现代化”的中国故事。
(三)因势而新,精准推进:打造“课堂—实践—网络”三种课堂
高校思政课堂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教师在把握好课堂“教什么”“如何教”的关键时,筛选与挖掘“五史”关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等方面的史实案例,发挥思政育人价值,使其像“盐”融入 高校思政课堂之“汤”中,提升课堂实效。同时,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深化实践育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构建将“五史”教育融入经典品读、理论宣讲、传统文化教育、社会调查、参观博物馆与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实践 教学体系,侧重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 教育,激发学生在“五史”教育实践中形成“爱国情—爱国智—爱国行”的育人实效。“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常态。将“五史”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要适应形势的演进常态,适应广大学生网上学习生活的新常态,精准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创新发展。精准推进“五史”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四种课堂,更注重占领互联网的舆论主战场,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使其成为促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最大增量”。推进“五史”教育精准融 入课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生活,推进课中课后、线上线下等不同方式、场合全方位全过程 推进“五史”教育。捕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机应因时制宜、应时而动、顺时而进,特别强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
三、结语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五史”资源中蕴藏着丰厚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将“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将“五史”精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长期、系统和复杂的大工程,高校教师要持之以恒,在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守正创新,以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最佳效力。
原文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iIrmkp53LzzGUkmZ9ec9gg0mHdsssVdhLA7r8PPnMbAI9smptTcBNryCLR0qn7z_Ft4SY99X5xRT4c1U40mSt6d5hGGNpwNKCdFXLmn4hfUBVNXspz30J9Aex3Z9YzIc89qLxQAeTZ2XkbPLgykMRfNZjn8N8mixW5X7jERRdti1Nq4nbmkVow==&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