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教学 >> 本科生教育 >> 培养方案

本科生教育
专业介绍
培养方案
研究生教育
硕士点介绍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本科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和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的需求,分流培养学术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在相关IT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嵌入式系统和互联网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及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将具有以下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 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经历系统的专业实践,理解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

2、 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计算机软、硬件设计和开发能力和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3、 具有一定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4、 了解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国家信息产业的政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

5、 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6、 恪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求实创新和创业的意识;

7、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团队合作意识。

三、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和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字逻辑、电路与电子技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学、Java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算法设计与分析、网络安全、Linux操作系统、专业英语、多媒体技术等。

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ACM程序设计实践、网络工程实习、操作系统实习、编译原理实习、嵌入式系统实习、生产实习、科研方法实训、毕业设计等。

五、学制与学位授予

本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六、学分要求

本专业毕业要求达到的最低学分为:180学分,第二课堂6学分

其中:必修课89学分 选修课55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45学分)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36学分 军事训练3学分

学年学分要求(不包括通识选修课):

第一学年:39 学分 第二学年:47.5学分

第三学年:46.5学分 第四学年: 37 学分

专业主要课程、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为54学分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多样性的需要,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熟悉现代电子技术理论、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电子信息行业从事电子设备和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运行、检测安装及管理维护等工作,同时还可到部队、机关、学校和相关行业从事电子信息技术服务与科学研究工作。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大学数学、大学物理、人文学科及外语的基础上,主要学习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信息获取、信号处理、信息传输以及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应用开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电子设计、信息处理、应用开发和集成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素质培养,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1.身心健康,具有工程职业道德、爱国敬业精神、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具有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等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3.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4. 掌握电子系统、信号处理、信息传输等基本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集成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设计能力;

5. 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6. 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7.了解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

8.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

三、主干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和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电路、电子测量与仪器、工程电磁场、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原理与应用、EDA技术、DSP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等。

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电子电路工程基础实践、智能电子装置创新设计制造实习、现代电子制造方法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设计)等。

五、学制与学位授予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学分要求

本专业毕业要求达到的最低学分为:180学分,第二课堂6学分

其中:必修课89学分,选修课55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45学分)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36学分,军事训练3学分

学年学分要求(不包括通识选修课):

第一学年:40 学分 第二学年:47.5学分

第三学年:47.5学分 第四学年:35 学分

专业主要课程、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为82学分

本专业毕业要求达到的最低学分为:180 学分,第二课堂6学分

 

通信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信息科学技术及产业发展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通信领域从事相关设计、制造、运营和研究工作,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的需要,分流培养学术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要求具有较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及较扎实的数理基础,英语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有关通信系统理论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接受通信工程领域的相关软、硬件开发、系统与网络设计与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和工程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通信领域的调试、设计、开发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身心健康,爱国敬业,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素养和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通信领域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设计、开发、调试、应用通信系统的基本能力;

4.了解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7.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主干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和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程电磁场、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程控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光纤通信技术、扩频通信、锁相技术等。

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军事训练与讲座、金工实习、电子电路工程基础实践、电子类课程设计、社会实践、通信系统设计、通信电路创新实践、通信设备仪器设计制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实习)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共41周。

五、学制与学位授予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学分要求

本专业毕业要求达到的最低学分为:180学分,第二课堂6学分

其中:必修课89学分,选修课55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45学分)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36学分,军事训练3学分

学年学分要求(不包括通识选修课):

第一学年:38学分 第二学年:42学分

第三学年:44学分 第四学年:45学分

专业主要课程、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为87学分

 

网络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网络时代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富创新” 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的需求,分流培养学术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独立从事并组织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能在相关IT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与维护,以及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及项目管理。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将具有以下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掌握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开发的知识、方法和技术;

3、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与维护,以及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的能力;

4、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前沿动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5、具有良好的中英文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6、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以及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7、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里素质。

三、主干学科

主干学科:网络工程。

四、主要课程和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C语言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字通信原理、互联网协议分析与设计、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安全技术。

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ACM程序设计实践、计算机网络实习、网络信息安全实习、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实习、生产实习、科研方法实训、毕业设计。

五、学制与学位授予

本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六、学分要求

本专业毕业要求达到的最低学分为:180 学分,第二课堂6学分

其中:必修课89学分 选修课55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45学分)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36学分 军事训练3学分

学年学分要求(不包括通识选修课):

第一学年:39学分 第二学年:48学分

第三学年:46学分 第四学年: 37 学分

专业主要课程、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为54学分

 

 

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工程软件、硬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的物联网软件、硬件和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的需求,分流培养学术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在相关IT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物联网工程、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及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将具有以下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经历系统的专业实践,理解物联网工程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

2、 掌握物联网工程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物联网软、硬件设计和开发能力和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3、 具有一定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4、 了解物联网工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国家信息产业的政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

5、 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6、 恪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求实创新和创业的意识;

7、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团队合作意识。

三、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和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字逻辑、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双语)、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Web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RFID原理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中间件等。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ACM程序设计实践、认知实习、感知技术实习、物联网设备综合设计实习、Web技术实习、移动开发实习、物联网系统综合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五、学制与学位授予

本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 工学 学士

六、学分要求

本专业毕业要求达到的最低学分为:180 学分

其中:必修课89学分 选修课50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40学分)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36学分 军事训练3学分

学年学分要求(不包括通识选修课):

第一学年:39学分 第二学年:47.5学分

第三学年:48学分 第四学年:38学分

 

专业主要课程、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为39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