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下旬,马克思主义学院邓烈兴、李芳、韦艳雪三位教师分别于22日、23日、28日,在北校区T1-304、T1-302及T2-304教室,现场观摩了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陆俊、林巧捷、谢潘妮三位教师的《大学英语A1》课程授课,并就课程思政的融入与实施开展了深入交流。

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陆俊老师授课

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林巧捷老师授课

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谢潘妮老师授课
在授课过程中,陆俊老师围绕第三单元“Network”,探讨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引导学生在网络交流中保持礼貌、尊重他人、遵守网络规范,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林巧捷老师则以第四单元“Honesty”为主题,结合语法教学与课堂练习,深入探讨了诚实对个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诚实不仅是道德品质的体现,也是维持良好生活状态的重要因素。谢潘妮围绕第三单元“Network”第四节综合练习部分,在近义词匹配练习、完型填空解题技巧讲解、英汉互译等练习中,引导学生了解并培养理性使用社交网络意识,增强网络信息辨识能力三位授课教师均在《大学英语A1》课程中巧妙融入了思政元素,展现了语言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r 有机融合。

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与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就课程思政开展深入交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与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就课程思政开展深入交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与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就课程思政开展深入交流
课后,双方教师围绕课程内容展开了深入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对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在课程思政切入点上的精准把握给予充分肯定,并从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一是强化价值引领,重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制度自信,同时融入诚实守信等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二是建议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建立“思政语言库”,作为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A1》在开展课程思政时应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三是在语言练习等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接受思政元素,践行“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深化认知。
此次交流活动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在协同育人方面提供了新思路。未来,两院将持续开展常态化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