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至28日,柳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10名教师赴河南洛阳参加由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洛阳理工学院)主办的“2025年暑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班”。本次研修以实地考察与理论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展开,通过一系列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参训教师带来一场思想的淬炼与精神的洗礼。
1.行走历史现场,叩问文明之源
8月23日上午,教师们踏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循着“第一王朝”的历史脉络,仔细观摩绿松石龙形器、青铜爵等珍贵文物,聆听讲解员介绍二里头遗址作为 “最早中国” 都城遗存的考古发现,深入了解夏代礼制、手工业发展及社会结构。在宫殿遗址复原区,大家驻足探讨早期国家都城规划的历史意义,感受先民创造的灿烂文明,更坚定了以历史自信涵养文化自信、以文明自觉凝聚民族认同的使命担当。
当天下午,教师们参观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馆内陈列的丰富文物与文献,真实展现了大运河作为古代经济动脉与文化走廊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与团结智慧。教师们深切体会到,大运河不仅是贯通南北的交通枢纽,更是促进民族融合、塑造集体记忆的重要纽带,进一步强化了从历史纵深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意义。
2.探文脉悟党史,传递信仰之光
8月24日上午,教师们赴洛阳博物馆开展“沉浸式研学”活动。
活动中,教师们在讲解员引导下,沿“河洛文明展”“汉唐陶俑展”等核心展区有序参观。从见证夏商礼制的乳钉纹铜爵,到展现盛唐气象的三彩黑釉马,再到记录市井生活的北魏陶俑,一件件珍贵文物串联起千年历史脉络。教师们不时驻足交流,感悟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
当日下午,教师们走进中共洛阳组博物馆。在“觉醒的力量” 展区,泛黄的文献、珍贵的照片、复原的早期党组织活动场景,生动再现了20 世纪20年代中共洛阳组建立的艰辛历程—作为河南第一个党组织,它如何点燃豫西地区的革命火种,如何带领工人开展罢工运动。教师们不时驻足沉思,纷纷拿出手机拍摄史料细节,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随后,教师们来到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在“抗战中枢”展厅,锈迹斑斑的步枪、布满弹痕的公文包、当年的电报机等实物,还原了办事处作为“抗日桥头堡”的峥嵘岁月—它如何传递情报、转运物资,如何掩护革命志士、动员群众抗日。在“刘少奇同志办公室”复原场景前,教师们聆听“刘少奇同志在洛指导工作”的故事,深刻体会共产党人“深入群众、艰苦奋斗” 的优良作风。

3.聆听理论强音,厚植家国情怀
8月25日上午,洛阳理工学院组织全体教师举行专题学习活动,特邀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委理论宣讲专家刘振江教授作两场重要讲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全面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精神解读》。刘振江教授凭借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讲解,系统阐释了党的创新理论。在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时,他紧密结合河南发展实际,深入分析了中原地区在新时代的战略定位与文化使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河南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所承担的职责与面临的机遇。在讲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时,他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的核心要义,从“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出发,深刻阐述了这一思想对传承中华文脉、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同日下午,思政课教师走进中国一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农耕博物馆、习仲勋展览馆和焦裕禄事迹展览馆,通过实地参观学习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习仲勋、焦裕禄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事迹,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许多可以融入思政课堂的生动素材和鲜活案例,为思政课堂注入新活力。

4.访红旗渠旧址 传奋斗者精神
8月26日,教师们赴红旗渠纪念馆及青年洞开展研学活动,实地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红旗渠纪念馆,教师们通过珍贵史料、实物展品与沉浸式影像,系统了解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凿山修渠的壮阔历程,直观感受“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奋斗奇迹。随后,教师们沿渠而行前往青年洞,亲身踏上蜿蜒于绝壁间的“人工天河”,聆听380名青年突击队员战天斗地的感人故事,触摸渠墙之上留存的岁月痕迹。参与教师纷纷表示,未来将把实地感悟转化为教学资源,在课堂中讲好红旗渠故事,引导学生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让艰苦奋斗的精神薪火相传。

5.追忆旧居峥嵘,感悟仰韶智慧
8月27日上午,教师们前往刘少奇旧居。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详实的图片、一段段生动的讲解,生动展现了刘少奇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在了解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成书前后的历史后,教师们驻足良久,深刻感悟到刘少奇同志对党的建设和党员修养的深刻思考。大家表示,刘少奇同志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思政教学中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当日下午,教师们来到仰韶文化博物馆。馆内绘有连环月牙纹的彩陶罐、镇馆之宝花瓣纹彩陶钵等珍贵文物,让教师们惊叹于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类型,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们一边参观,一边交流探讨,认为仰韶文化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审美观念和社会协作意识等,都是思政教育中可以挖掘的宝贵资源。

此次系列研学活动为思政课教师搭建了“触摸历史、感悟精神” 的立体学习平台。教师们纷纷表示,不同场馆串联起中华文明的“文化厚度”、革命历程的 “精神高度”与工业发展的“奋斗力度”,形成了多元互补的教学资源库。下一步,将把各场馆蕴含的文明基因、红色精神、奋斗故事转化为思政课堂的鲜活案例,通过“古今贯通、红专融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历史溯源中坚定文化自信,在精神传承中筑牢理想信念,让思政教育真正扎根历史、贴近现实、面向未来,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更深厚的思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