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蓄势暑期 赋能成长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骨干教师赴同济大学开展暑期专题培训

来源:土建学院 时间:2025-08-26 19:18:06 作者: 土建学院 点击:

学校教师进修培训坚持“统筹规划、按需选派,全员覆盖、学用一致,注重实效、优化提升”的原则,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实际,有计划、分批次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今年暑假,分别组织了中层干部、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辅导员、实验技术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1000余人次,分别赴上海、广州、无锡、南宁、桂林等开展专题培训,赋能教师新学期“满格”续航。为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今年暑假,分别组织了中层干部、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辅导员、实验技术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1000余人次,分别赴上海、广州、无锡、南宁、桂林等开展专题培训,赋能教师新学期“满格”续航。

8月18日至22日,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组织35名骨干教师赴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展为期5天的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培训。

同济大学高度重视本次培训工作,精心遴选出一批学术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主讲教师。在开班仪式上,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考书健介绍了培训的整体安排,并代表学校向全体学员表示热烈欢迎。他希望各位学员能够珍惜此次学习机会,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培训班开班合影

本次培训的首场讲座由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潘钻锋教授主讲,题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与发展”。潘钻锋从“土木基础设施是承载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物质载体”这一核心观点出发,系统分析了在新时期国家城市功能提升、国土空间扩容与疆域纵深拓展的战略背景下,工程互联网、极端环境建造和新型能源系统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发展需求。结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建设经验,他进一步分享了学院在专业发展、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潘钻锋作报告

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专任教师刘俊杰的带领下,全体培训学员先后前往土木工程学院院史馆、实验室、桥梁馆及学科竞赛创新工作区开展现场教学。学员们参观了多功能振动台实验室和风洞实验室,近距离体验先进的科研设施与研究成果,切身感受工程领域的创新实践氛围。随后,学员们还走访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参观了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通过本次实地学习,学员们对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以及学科竞赛在推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入和直观的认识。

同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教学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洪伟教授以“数字化背景下教学团队教师转型发展的新思考”为题,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精彩报告。他深入阐述了在数字赋能的大趋势下,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专业所面临的转型与发展路径,并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背景下,专业教师应如何积极应对转型挑战、推进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科创新发展。报告内容深入浅出,帮助学员进一步明确了AI时代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专业的建设方向与转型策略。

王洪伟作报告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阮欣教授为全体学员作了题为“专业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的专题讲座。他以自主研发的CIVIL GPT大模型为例,系统阐述了专业知识图谱大模型的构建方法,并深入探讨了其在该领域专业发展、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实际应用。通过本次讲座,学员们深刻理解了构建专业知识图谱的重要意义与关键技术路径,为学院后续开展相关知识图谱建设与专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与新思路。

阮欣作报告

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马燕丽为深化培训实效、推动学习成果转化,在培训期间特别组织了小组研讨环节。全体学员围绕“关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与瓶颈”这一主题,开展了结构化研讨。35名来自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教师分为5个小组,结合培训内容与各自教学实践,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现场思维激荡、观点碰撞,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将学科前沿理念融入日常教学的实施路径,并立足学校和学院实际,共同提出了推动学院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此次研讨,学员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也为今后的教学与发展明确了努力方向。

结构化研讨现场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卢昱杰教授为全体学员作了题为“土木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解析”的专题讲座。讲座系统分析了当前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动向与未来人才需求特征,帮助学员更加清晰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他指出,要紧密围绕国家政策导向,以行业和企业实际需求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实现教育与实践的持续协调发展。通过此次讲座,学员们进一步认识到顺应时代变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卢昱杰作报告

工信部AIGC技能导师、人工智能训练师、国家高级培训管理师吴艳东为全体学员带来了题为“AI助力高校教师综合素能全面提升”的实操课程。课程中,吴艳东系统演示了如何借助AI技术有效提升公文写作、教案与PPT教学资料准备、科技文献撰写等多种实际工作场景中的效率与质量。学员们通过本次学习,掌握了运用AI工具优化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实用技能,为今后高效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吴艳东实践教学

上海市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敏教授,为学员们作了题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探索及实践”的专题教学。她系统阐述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如何在当地政府与当地规模以上企业的协同助力下,共同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人才培养和学院发展,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学员们通过本次学习,对现代产业学院的共建机制与发展路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陈敏开展专题教学

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众教授为全体学员作了题为“理工类应用型大学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专题教学。他系统分享了上海理工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路径与宝贵经验。他强调,应用型大学应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学员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将办学实践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推动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张众开展专题教学

同济大学“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王昊奋为学员们作了题为“AI赋能高等教育发展新生态”的专题教学。他从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角度,系统阐释了AI技术如何重塑教学与科研的新形态,帮助学员更全面地理解AI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前景。课程还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在日常教学和科研中有效应用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的具体路径与方法,为学员们应对智能时代教育变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王昊奋作报告

张峥和宋茹娇两位老师结合城市更新主题,带领全体学员前往“上新1所”和“沙逊大厦(河滨大楼公寓)”等城市更新项目现场开展实地教学。学员们通过现场观摩与讲解,深入体验了历史建筑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实践,并对基于历史建筑保护与社区活化相结合的城市更新路径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本次教学丰富了学员们对城市更新中文化延续与社区振兴策略的理解。

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现场教学

本次培训是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土建学院副院长曾丽群全程带队参与,并在结业仪式上作总结讲话。

学员代表领取结业证书

曾丽群作培训总结讲话

她指出,本次培训意义重大,正值土建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堪称“及时雨”。培训为教师们提供了了解行业前沿、学习AI赋能教学科研、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的宝贵机会,既充实了专业知识储备,也有效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升,机会十分难得。她强调,全体参训教师应将培训所学切实融入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坚持学以致用,积极思考如何将“AI赋能”落实到课程教学与学科交叉融合之中,持续深化对智能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为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