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师胜利到吴起

发布日期:2021-11-30 浏览量:

冬日,从沟沟峁峁里吹来的风,给吴起县城带来一丝严寒。站在胜利山上的杜梨树旁,望着远处翻滚的云层,从耳边刮过的风声让人思绪万千。

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说:“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中央红军长征在这里落脚,八路军从这里奔赴抗日战场。这里迎来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历史转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篇章。

时间倒回到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主力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吴起也成为了一个红色地标,吸引着无数人来此瞻仰回望。

在吴起县城的中心,有一座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依山而建,气势雄伟。纪念园门口有5个横向排列的鲜红五角星钉在地面上,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印记永远值得世人铭记。

拾级而上,三座深褐色金属拱形门楼映入眼帘。中间门楼上铭刻着“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遒劲有力的大字。门楼后面就是沿山坡修建的纪念园。低头看台阶的中央,一条红色的大理石地板从坡下延伸向坡顶。大理石地板上用金色字体标记了长征途中的重要事件和主要会议等内容,仿佛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一幅饱含红军英雄事迹的图谱呈现在眼前。

每上一段台阶就会有一处平缓的小广场。在广场和台阶两边的围栏上,刻有许多明艳动人的火炬雕塑,跳动的火苗呼之欲出、形象逼真。驻足观看小广场上的大型雕塑,刀削斧凿的斫痕中,有反映红军离开革命老区时军民依依不舍分别的场景;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画面……其中,两座展现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雕塑格外引人瞩目。雕塑里的人物紧紧握手、身体前倾,眉眼间透露出胜利的喜悦,生动表现了中央红军落脚陕北的伟大历史时刻,极富艺术感染力。

行至半山腰处的大广场,一名小战士吹响军号的雕塑,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烽火硝烟的岁月。在小战士身后,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巍然挺立,碑顶上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金色人物雕塑熠熠生辉。

“露天麦地覆棉裳,铁杖为桩系马缰。稳睡恰如春夜暖,天明始觉满身霜。”纪念馆中,谢觉哉回忆红军战士到达吴起、露宿麦地的诗歌,令人回味。当时,吴起住户很少,大批红军来到后只能露宿在户外。谢觉哉的这首诗既反映了当时红军的艰苦生活和严明纪律,也表现出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当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究竟是怎样的情景?“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这是开国上将萧华创作的《长征组歌》中《到吴起镇》的歌词。它描绘了中央红军夺下天险腊子口、打开北上通道,与陕北红军在吴起胜利会师的过程。

红军长征干部团老战士成仿吾也在回忆录里记叙了红军初到吴起的情景:“傍晚,刚吃过晚饭,司令部命令各纵队都进驻吴起镇及附近村落。大家听到这个命令,莫不十分高兴,因为就要回到红区了。很多人忘记了几天行军的疲劳,像小孩一样,连跳带跑,直往吴起镇跑去。但是,当我们进入吴起镇时,群众误以为是匪军又来骚扰,仓惶(皇)逃避一空……战士们首先把街道打扫干净,贴上各种标语,如‘北上抗日,收复失地!’‘与二十五、六、七军会合,一致抗日救国!’不久那些老人又找来了一些群众。很快当地的支部书记与乡政府主席回来了,他们和战士们热烈握手,战士们把乡干部们围起来,差一点把他们举上天空,口里说着南腔北调,但一张张的脸上表现出十分激动的心情,有的人热泪久久挂在脸上。乡干部们很热情地和部队的负责同志研究解决各种需要。第二天早晨,全镇的男女老少都回来了,见了我们一个个笑容满面,不断地说:‘啊!原来是咱们自己人!’”

如今,胜利山上的杜梨树在每年春天焕发出勃勃生机,陪伴在毛泽东铜像旁。驻守在这里的武警延安支队吴起中队官兵,经常组织开展“红色延安故事会”,讲述党中央在延安的辉煌历史,将长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